你印象中最難忘的活動是什麼呢?
是三天兩夜的靈修生活營?是到偏鄉地區帶領兒童的營隊?還是充滿溫馨感動的獻心會?
我最印象深刻的活動,是在每一個環節都銜接得恰到好處,每一個情緒起伏也都掌握得非常巧妙,在活動結束之後,仍然會引起長長的討論和回味。
要辦這樣的活動,並不是無法達到的夢想,也並非一定要專業的活動公司才能做到,一起來看看所謂的活動企劃、設計所需要掌握的幾個條件,相信你也可以規劃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活動。
W&H
你可能聽過使用5W1H來思考活動要怎麼設計,更進階又新增到7W1H,這麼多的W,到底是什麼?我們一起來看看。
原本的5W1H包含了 What、Why、Who、Where、When、How
在7W1H中,除了原本的5W1H之外,還新增了兩項 What Next、Worth
相對於5W的架構,在7W中更核心的討論了活動的價值以及後續動作,顯示出在這個時代,與其辦一個沒什麼特色或目的的活動,不如更認真的去探討辦活動的根本意義。
而What Next和Worth,更精細來看,都是Why的延伸。Why,是一個最根本的問題,為什麼要辦,為何而辦?
有一個更精準的理論,可以進一步的來討論,就是『黃金圈理論』。
黃金圈理論 - What、How、Why
2009年,有一場在TED的演講至今仍然相當受歡迎,就是「黃金圈」理論的提倡者賽門・奈克(Simon Sinek)所主講的『偉大的領導人如何鼓舞行為』。
賽門提到,所有傑出的人都遵循著類似的模式,首先有了為什麼(WHY),其次才去思考怎麼做(HOW),最後才影響到他們的做什麼(WHAT)。企業或組織若遵循這樣的方式,將會增加成功的機會。
也許你曾經在商業演講、企業顧問或是行銷管理的課程中聽過這個黃金圈理論,近幾年也用在品牌建立、個人生活管理等等,但現在我們要應用在活動企劃中。
猴子與香蕉
有一個著名的實驗是這樣的...
實驗者將五隻猴子關入一個實驗空間中,空間的天花板上吊著一串香甜香蕉。
猴子們看見香蕉,便爭先恐後著想要衝上去!
省略爭奪時中間的扭打,當第一隻猴子成功摸到香蕉的時候,
實踐空間中突然灑下大量的水,頓時所有的猴子都被淋得濕答答。
又餓又濕的猴子,沒過多久,又打算再度嘗試摘取香蕉。
另一隻猴子再度成功摸到香蕉,
無情的水又再度灑了下來,毛都還沒乾,又再度濕搭搭。
第三次,又有猴子想再度摘取香蕉,這次卻沒有成功,
因為其他猴子直接把那隻想去摘香蕉的猴子抓下來痛打一頓。
這時,實驗還沒結束,實驗者將其中一隻猴子帶了出來,換入一隻新的猴子,
新加入的猴子看見天花板上的香蕉,興奮地直接往上衝,
其他原本的猴群害怕又被水淋的一身濕,一樣衝上去把那隻猴子給抓下來痛打一頓!
這隻猴子被打的莫名其妙,卻也不敢再去摸香蕉。
實驗者又再把原本的猴子帶出去,換入一隻新的猴子。
新猴子往前衝,其他猴子一樣抓他下來痛打一頓,
沒想到,前一次剛進來就被打的那隻出手特別用力!
就這樣,原本曾經被水淋過的猴子們一隻一隻被替換掉,
直到實驗空間中所有的猴子都是新的,
即使實驗者已經把摸到香蕉就灑水的機制給移除了,
仍然沒有猴子願意去摸香蕉。
雖然這個實驗未必是真的,但是從這個故事中,你有沒有發現,那些新的猴子被打之後,為什麼不問打他的那些舊猴子,為什麼打我?
為什麼不問為什麼
在現今的許多活動中,有許多是每年、每季或每月都舉辦的,但身為籌備者的你,有曾經問過~
為什麼要辦這個活動?
你也許想,過去都這麼做,跟著做就對了!…對了嗎?
隨著環境的變化、參與者的組成不同,以及預算、經費等等的增減,活動的設計往往都會有所調整,在這樣的調整中,是不是仍然朝著最終目標前進,都必須要適時地檢視。
或許連帶頭籌備的總召,也未必真正知道“為什麼WHY“。
也許這個目的並非如你一開始所想,但唯有探究真實的原因,才能真正了解活動的初衷。
只是盲從,是不是就像那群猴子一樣?而想要嘗試的猴子,不是被鼓勵,反而被毒打。
總結
為什麼要辦活動?籌備活動的目的是什麼?
這正好應證黃金圈理論中最核心的,就是WHY,必須先有了為什麼(WHY),其次才去思考怎麼做(HOW),最後才決定要做什麼(WHAT)。
下次當你正在籌備活動時,不妨先思考,到底為什麼要辦這個活動?
先找到活動的最終目的,才去思考要怎麼達到這個目的,最後才會設計出真正符合目的的內容。
如此一來,籌備出來的活動,相信會更貼近初衷,也會更令人投入。